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悦读伴我成长丨职教生读党报(十)

作者:学生处   时间:2022-11-22   点击数: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离不开中外青年们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点滴贡献。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其实有很多方式值得我们身体力行,你我都可以争做搭建中外交流沟通桥梁。 读懂党报,洞察未来。同学们好,我是今天的党报领读员盛楚宜。 10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刊发了文章《见证中国发展变化 搭建交流沟通桥梁》。文章中两个非洲年轻人在天津讲相声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逗哏玛米苏阿,和来自肯尼亚的捧哏爱凯,这对相声搭档于2016年来华留学,后来都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两个同龄的非洲年轻人,因汉语在中国相识,又在曲艺之乡天津与中国传统艺术结缘。当他们说起相声时,观众若是闭着眼睛听,哪里听得出是外国人?那标准的中文发音、干净利落的抖包袱,以及不时蹦出的俏皮天津话,让台下观众开怀大笑、赞不绝口。 除了深入系统地学习钻研相声艺术,两人还身体力行做起了中非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在我的家乡马达加斯加流行脱口秀,希望未来我在表演相声时可以加入一些自己文化的特色。”玛米苏阿说。 这两个非洲小伙让我想到了我在澳大利亚工作时采访过的一个澳洲小伙司腾,让我惊讶的不是他那一口流利的汉语,也不是他在中国参加各种比赛取得的优异的绩,而是他会表演呼麦这种“非遗”传统才艺。悉尼海港旁,他一曲浑厚悠远的呼麦完毕,在场一位观众对我说,仿佛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广袤的绿浪和悉尼海港荡漾的海浪融为一体,中华文化艺术的力量就是这么打动人心。 文化是沟通人心最好的桥梁,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离不开中外青年们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点滴贡献。职教生作为中国年轻人群体中的重要代表,更要坚定文化自信,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光发热,人人都可以做中外交流沟通的桥梁。 同学们,你们也许还会问,是不是一定要说外语才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其实不然。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是超越语言等表现形式的。比如在海外视频平台上火起来的众多中国短视频创作者中,他们的视频中大多是以中文为创作语言,从未说过一句外语,但他们的短视频作品却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美食的精髓等等传播向远方。海外的网友绝大多数并不懂中文,也不妨碍他们用各国语言在视频下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共鸣。 那么作为职教生,又可以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我分享的一些小做法,我想其中很多也许你已经在做了。 首先,要培养自身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管是让你驻足流连的中华民间艺术,还是随手拾起却又久久不愿放下的文化典籍,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优秀文化都值得深入探索其中的奥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理解和感悟,都转化成了属于你自己的文化财富,可以随时与他人分享交流。 另外,就是广交各国朋友。在你的城市、你的学校中,或许也会接触一些外国在华居民、留学生。你的言行举止,其实就是一张中国人的名片,而你在与他们交往交流中流露出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其实处处都在,而你早就已经是参与者了。 第三,植根自身职业技能,学精学专,把握机遇对外交流。随着我国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和各国往来的日益密切,职校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批批在自己领域学精学专的职校生,来到驻外的岗位上深耕细作,带动了当地职业技术的发展。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他们和当地工友结下的深厚友谊,都让他们成为了促进中外交流沟通的桥梁。 同学们,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棵蒲公英,让文化交流的种子随风飘向世界的某个角落吧。今天的读报活动就到这里了,你们有没有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故事想要分享呢?在屏幕下方给我们留言吧。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人民网+

版权所有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凤栖街296号
邮编:450000  联系电话:0371-62275200    招生电话:0371-62275026   继续教育招生电话:0371-62275274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