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迭代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在新技术密集爆发的大背景下,各种高科技的加持,让制造业的快速变革力上加力,新技术、新产品、新动能层出不穷,就如同一股汇聚多方力量的洪流,在助推整个制造业向前发展。今天读报,我们来一起聊聊有关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故事,看看都有哪些新科技吸睛又吸金。
读懂党报,洞察未来。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党报领读员郑嘉豪。
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跟我有同样的感受: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走入我们的视线,比如刷脸支付,比如无人驾驶,再比如已经普及家用的语音交互。
生活,因科技而变得美好。曾经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黑科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服务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通讯《新领域新赛道 新动能新优势》,文中提到一句:“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让安徽合肥备受瞩目。”其实,今年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会举办的第5个年头。据统计,五届大会累计集中签约项目超3000个,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诸多新兴产业。
作为大会的举办地,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入新兴工业大省,又从新兴工业大省向制造强省进发。在中国制造的坚实步伐中,安徽从未缺席,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代表作品。
上世纪50年代,马钢、铜陵有色兴建,筑起安徽工业“铁壁铜墙”;60年代,“两淮”煤矿开发,成就安徽“华东动力之乡”美名;70年代,安庆石化、海螺水泥投产,结束安徽没有石油化工的历史。到了80年代,美菱、荣事达等品牌誉满全国,成就安徽“轻工大省”美称;再往后的90年代,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兴起,安徽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典范。
到了2000年以后,新一代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的诞生,又为安徽工业增添了新名片。尤其在连续5届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持续推动下,安徽制造业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以来,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
如今,在科技创新赋能下,安徽已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现代新兴产业集聚地的跨越发展。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这些制造业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至新的高度,为今后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今年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主题是“制造世界·创造美好”,拓展新领域、展示新产品、增强新动能。展会现场,既有“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SAR卫星,也有大有时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还有战鸿载人固定翼“空中应急指挥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集中亮相。
新技术催生新产品,新产品带来新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也让市场衍生出来很多新职业,这对我们职教学生来说,同样是一次新机遇。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自我职业素养,做最好的自己。
你们还知道哪些前沿技术,又接触过哪些“黑科技”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和我们一同分享。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