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路线,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具有引领职业院校发展方向、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读懂党报,洞察未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党报领读员白炅。
提起智能制造,想必这些场景大家都不陌生:“走进5G智能服装厂生产车间,生产动态实时映射到虚拟工厂中,实现对每笔订单、每台设备的实时管控;移步智能汽车工厂,利用防错扫描、视觉穿戴等设备,数字化生产线可以满足用户500多万种个性化配置,使定制化生产成为现实……”9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5版刊发评论《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为何我国要坚持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不动摇,以及如何夯实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更好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
智慧先行,未来已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随着5G、AI、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工业生产业务的深度耦合,在工业生产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智能化,正极大地改变着中国制造业中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人与人、预测与操作、管理与运营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在智能制造方面,我国正处于“闯关阶段”,提升创新能力是顺利过关的关键。智能制造本质是制造,关键在智能。随着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向深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大。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正迈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但却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因此,培养、锻造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了国家层面的紧迫任务。
制造业“往上走”,技能人才需跟上。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技能型人才似乎“低人一等”,但如今,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很大,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比如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陈永伟。2009年7月,陈永伟进入中广核核电运营公司仪表计算机部工作。13年的学习摸索,让陈永伟从一个维修技师逐渐成长为创新能手,如今,年仅36岁的陈永伟已是中国广核集团运营公司的首席维修技师,他所发明的16项自动化、智能化创新工具,已经应用于20多台核电机组。核电站是大国重器,也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像陈永伟这样的能手正是实现“中国智造”不可或缺的力量。
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十四五”时期,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更是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重要推手。
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2021年,高职院校输送了398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比10年前增加了70万人。从职业院校走出的一批批技术型人才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大放异彩。
就像我们曾经讲过的大庆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的焊工王召军和他的徒弟王天明的故事,他们都曾经历过高考失利的低落,在来到职业院校时也有过迷茫。但师徒俩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岗位上不断挑战技能的天花板,最终找到了职业的意义,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广大技能型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定义。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新时代里书写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引领着“中国制造”这艘航船破浪前行,闯出一番新天地。
好了,今天的读报活动就到这里了。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